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福建日报:湄洲岛:污水治理 一“管”到底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0-08-06 08:09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上月中旬,随着下山村最后一段1.2公里长的污水管建成投用,国家旅游度假区湄洲岛建成了约160公里的污水主次干管,农村三格化粪池纳管应接尽接,在莆田市率先实现污水收集全覆盖、全处理,污水直排入海现象一去不复返。同时,湄洲岛还实施污水处理厂尾水再生回用工程,将尾水用于绿化灌溉、道路清扫、生态补水等,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污水治理事关百姓福祉,是一项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民生工程。”湄洲岛党工委书记林韶雯表示,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打造宜居生态海岛。

  污水带来的烦恼

  湄洲岛是莆田市的第二大岛,陆域面积14.35平方公里,下辖宫下、东蔡、高朱等11个建制村,有约4.6万常住人口。曾几何时,生活污水就地排放与直排入海的陋习,一直是困扰着湄洲岛生态环境的一大难题,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也给当地的旅游环境带来负面效应。

  “冲厕、洗浴、洗涤、厨房排水等居民生活污水,是湄洲岛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湄洲岛农林水局局长林明希介绍说,早年,由于缺乏系统完整的污水处理设施,岛上产生的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不仅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污染,也对周边海洋水体的生态系统产生很大影响。

  以往,在湄洲岛农村,当地居民一直都有养殖家禽家畜的习惯。2017年,湄洲岛实施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行动时曾做过统计,岛上居民搭建的鸡栏鸭舍超过2000处。而由于各家的饲养条件简陋,畜禽排泄物大多未经处理就随意排放,或简单地堆积到农田里,甚至就地排放到附近的沟渠中,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小的污染。

  湖石淉是湄洲岛中部一个天然淡水湖,湖水常年不枯。由于周边西亭、寨下、莲池等村庄居民生活污水长期直接排入湖中,加上湖水自净能力差,污染物不断堆积。“这里被称作湄洲岛的‘龙须沟’,湖水又黑又臭。”莲池村村民肖进强说,在未治理之前,湖石淉污水横流,臭气冲天,根本没人愿意到这里来。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湄洲岛民宿、餐饮、娱乐等行业不断升温,上岛游客越来越多,也给湄洲岛带来了“成长的烦恼”,其中一大烦恼便是生活污水的排放治理。

  其实,几年前,湄洲岛就已建成日污水处理能力5000吨的污水处理厂,为岛上部分片区及酒店、家庭旅馆等生活污水提供无害化处理。但由于从主管道延伸至农户家的“毛细管网”没有完善,导致湄洲岛的“污水烦恼”未能真正彻底解决。“有了污水处理系统后,湄洲岛的生态环境改善了很多。”林明希表示,但是农村生活污水量大面广,治理条件复杂、基础薄弱,要想全面治理,依然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畅通“最后一公里”

  从2017年起,湄洲岛结合“一环一贯四横”全岛路网提升改造,在全岛11个建制村全面推进污水管网建设。“污水问题不解决,湄洲岛生态岛建设就无从谈起。”湄洲岛旅建集团总经理助理陈忠表示,实现污水收集全覆盖,是湄洲岛落实莆田市《关于切实保护好湄洲岛的若干意见》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打赢污水防治攻坚战的重要部署。

  为推进全岛污水收集实现全覆盖,2017年9月,湄洲岛成立了污水治理建设工程工作指挥部,对全岛污水管网、三格化粪池、小型污水处理站的建设进行协调、指导、监督。同时,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从去年起,由湄洲岛管委会处级领导干部每人挂钩一个建制村,并建立微信工作群,助力污水管网建设。

  据了解,湄洲岛污水收集的区域面积约465.85公顷,由于工程点多、线长、面广,需要处理好邻里关系、破路、拆迁、修复等一系列问题。

  湄洲岛旅建集团污水管网全覆盖工程项目负责人黄光宇告诉记者,湄洲岛创建了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工作一线考察干部工作台账,对污水管网建设各阶段进行记录,并归类建档,作为绩效管理、评先评优、年度考核、教育培训和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建立负面清单,对工作中不作为、不担当的干部,记入干部日常考察档案。

  1日上午,记者在湄洲岛最南端的下山村走访发现,这里一片保存完好的石厝错落有致,各家各户门前均有破路施工的痕迹,一些住户门口还设置了移动厕所。村干部透露,该片区污水管网总长约1.2公里,对于污水管网建设,大部分村民都十分支持,村民们共拆掉了18间平房,为管道顺利铺设扫清了障碍。

  目前,湄洲岛已建成污水主次干管约160公里,其中主干管约38公里,次干管约122公里,完成全岛污水管网全覆盖;建成寨下、东蔡和下山等3座传统框架结构模式污水提升泵井(站),以及轮渡码头、宫下沙、宫周等6座一体化污水提升泵井。“污水管网‘神经末梢’延伸至每家每户,确保居民生活污水全覆盖、全处理。”黄光宇说。

  循环利用水资源

  位于北戴村的湄洲岛污水处理厂,是莆田市建成的首个生态湿地污水处理厂,厂区占地面积25亩,其中生态湿地面积20亩,由污水预处理区、潜流湿地主处理区和表流湿地景观区三个区域组成。该污水处理厂采用“前处理池+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工艺,将污水处理与生态景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污水处理、利用和生态建设的高度统一。

  随着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实现全覆盖,湄洲岛污水处理厂的原有的污水处理能力已接近饱和状态。为此,目前,湄洲岛正在着手推进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工程,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万吨/日。

  今年5月,在距离湄洲岛污水处理厂不远处,一个占地面积约5400平方米的污水处理厂尾水蓄水池建成投用。记者发现,该蓄水池掩映在一片木麻黄林中,水池边种植了可以用来净化水质的风车草等植物,四周设置了绿化景观带,绿意葱葱,一派生机盎然景象。此外,附近还有一片花果种植区,主要种植冷香玫瑰、无花果、橘柚等,可就地利用尾水资源进行灌溉。

  陈忠透露,作为湄洲岛污水处理厂尾水再生回用工程的一部分,该蓄水池已成为全岛绿化灌溉的主要取水点。同时,还建设3条尾水回用管道,通过抽水泵房加压外送尾水,用于植物滴灌、生态补水等。其中一条管道引至红树林公园百果园,用作植物滴灌;另外两条管道引至湖石淉生态公园、后巷村池塘及下山村古民居水系,均用来进行生态补水,预计今年9月底前工程可全部完工。

  盛夏时节,湖石淉生态公园内绿水盈盈,草木萋萋,白鹭纷飞,游客络绎不绝。公园负责人吴三明说,周边村庄实施截污纳管后,切断了污水源头,湖石淉水质从劣V类提升至IV类。实施生态补水后,通过水系连通,将给公园注入更多能量和活力。

  相关链接>>>

  为让污水治理有法可依,2019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湄洲岛保护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在湄洲岛养殖家禽家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置养殖圈棚;岛上实行雨污分流和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再生利用,禁止将污水排入雨水管网,禁止私设暗管或者采取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向海域或者地下排放污水。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