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福建泉州市山美水库探索水文化建设之路
“水清三叠影,山美数行鸥,诗成人不返,同醉一湖秋。”福建省泉州市的山美水库不仅拥有自己的库歌、库徽、库雕,还成为了泉州市作协创作、摄协创作、艺术写生等7个基地,打造起“文化展馆”“山美艺术馆”“山美文化讲坛”等多个文化载体。
多年来,水利人围绕这座结束了泉州“三天没雨,火烧铺;一场大雨,水成涝”历史的山美水库,积极探索山美水库文化建设,聚力打造“文化山美”的亮丽名片。
艰苦奋斗精神代代传承
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近3万民兵历经14年建成闽东南地区唯一一座大型控制性水库,筑起了一道护佑生命的屏障。
从初期的“灌溉、防洪、发电、航运、城市用水”到现在的“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生态”,山美水库管理处先后通过保坝加固、扩机扩蓄、水库安全监控系统建设、电站增效扩容改造、生态机组建设等工程性措施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成就了这项获评“人民治水,百年功绩”的治水工程。
在福建省重点项目“泉州七库连通工程”的龙头项目——山美至惠女水库引调水工程建设任务中,山美水库管理人员面对跨流域调水施工标段多、线路长、技术复杂、难度大、无经验可循等现实困难和问题,迎难而上,以“滴水穿石”的坚强毅力,为实现泉州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不懈努力。
应当说,山美水库管理者富有泉州特色的精神锻造与传承,成为推动山美水库持续发展、造福泉州的动力源泉。
面向公众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作为全国首批15个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之一,山美水库管理处在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工程性措施的同时,注重从文化角度认识人水关系,初步形成“水资源的开发与节约并重、整治水环境与保护水生态并重、防治水污染与防治洪涝灾害并重、建设水文化水景观与建设水环境水生态并重”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路。
为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山美水库管理处创新设立了山美艺术馆,将水文化以艺术形式创作、保存、展示出来,面向公众开展水生态教育,引导人们逐步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用水意识、用水习惯和价值体系。
在此基础上,山美水库管理处联合福建省、市、县三级检察院,以水资源保护为主题,以人文、法治、科学“水元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建山美水库“水立方”生态保护示范基地。同时,山美水库管理处基于水生态建设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增强社会公众的水危机意识和爱水惜水节水意识,促进社会公众自觉参与维护水体的良性循环与健康存在。
文化创新为山美文化注入活力
多年来,山美水库管理处按照“传承与弘扬、突破与创新、提升与转化”的思路,沿着水文化创新之路进行探索。
山美水库管理处将精神理念和战略发展规划结合起来,融文化与使命于一身,合远景与事业于一体,指引职工奋斗方向。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健全合理规范的制度体系,尤其是以强化执行力为重点,建立绩效考核激励体系,让文化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真正落到实处。同时,拓宽传播载体,丰富实践载体,突出文化价值的实现和成果转化。如开通运营微信公众号,打造最便捷的对外展示交流窗口;搭建由职工主导的“山美文化讲坛”“书香山美”读书分享活动等学习交流分享平台。此外,围绕“水”做好“谐心、怡情、健身”的文章,围绕“人”做好“关爱、和睦、温暖”的文章,形成干部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制度,建立职工“心灵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让干部职工在浓郁的文化气息与人文关怀氛围中愉悦工作,创造优异业绩。
如今,水库工程形象深入人心,防汛抗旱、水资源保护工作有口皆碑。山美水库管理处荣获的一项项荣誉,都是山美文化建设成果的缩影。
链接
山美水库是一座集防洪、供水、发电、灌溉、生态调节等综合性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总库容6.55亿立方米。近50年来,山美水库为泉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不仅是“泉州人民的生命库”,还是“泉州生态调节器”,也是泉州向金门供水的水源地,为实现“两岸一家亲,共饮一江水”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美水库始建于1958年,因大坝位于山美村,故名山美水库。山美水库的建设经历了“三上两下”的波折,于1967年复工,1972年10月建成投产,其后曾于1978—1982年、1994—l997年分别进行加固和扩机扩蓄工程。水库枢纽工程由主坝、副坝、溢洪道、引水隧洞及水电站地下、地面厂房等组成,大坝为黏土心墙土石混合坝。
在那个没有吊塔、没有碎石机的年代,山美水库建设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靠人工运输砂石土料,采取人工打眼爆破开采石料,一铲一锹,肩挑手扛。在长达14年的工程建设期间,2.38万名建设者冒严寒、顶烈日,开山劈石、运土筑坝、挖洞引渠、修建厂房,凭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建成晋江流域唯一 一座大型控制性水库。
山美水库的建成投入使用,彻底改变了晋江下游地区“三天没雨,火烧铺;一场大雨,水成涝”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