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学习强国:福建唯一南流的大江,曾因盐唤醒

来源:学习强国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2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多数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

  福建省境内四条著名的大江,三条都是如此,唯有“天下客家第一江”汀江特立独行,自北向南而流。一头连接着闽西连绵起伏的大山,一头连接着祖国浩瀚无垠的南海,从广东潮汕奔腾出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奔赴东南亚和欧美华人社区。

  潮盐入汀,沉睡汀江启航

  汀江,宋、明时称为“鄞江”,因“天下水皆东,汀江独南也”,按八卦图示,南方属丁,故又名“丁水”,后来“丁水”合成为“汀”字,因而得名汀江。

  汀江发源于福建省长汀县、宁化县境内,流经长汀、上杭、永定后,在广东大埔县三河坝与梅江汇合后称为韩江,经潮州、汕头流入南海。

  同是一条江,在福建境内叫汀江,在广东境内称为韩江。正所谓“汀江韩江是一江,客家人本地人都是一家人。”

  宋代以前,汀江河道礁石密布,无法行船,之所以得到航运开发,与汀州老百姓吃盐紧密相关。

  宋代之前,汀州八县老百姓都是吃从福州经闽江船运到汀州的“福盐”。由于闽江不能直达汀州,加之洪水季节无法行船,往往当年的盐要等到第二年才能运到汀州,加上奸商操纵,盐价十分昂贵,汀州百姓怨声载道。

  宋代的潮州也是产盐区,如果从潮州经韩江、汀江运盐到汀州,“乃一水之便”,可以大大节省航运时间,降低盐价。

  于是,汀州知州具情报请改运潮盐,经准许,自宋绍定五年(1232年)起,汀州更运潮盐。

  世界法医学鼻祖、著名的《洗冤集录》作者宋慈正是时任长汀县令。为了“潮盐入汀”,宋慈招募民工炸礁清淤疏通长汀县域的汀江河道。汀江航运的开辟,宋慈功不可没。汀州沿江各县也组织大量民工疏通汀江河道。

  沉睡亿万年的汀江,终于开通食盐航运,木篷船运输繁忙,揭开了闽粤汀江航运的崭新篇章。

  汀州商人紧紧抓住这一巨大商机,利用船运价格低廉、节约成本的优势,大力发展航运,使汀州与广东之间的转口贸易快速发展。

  宋末至明清,闽粤赣边的商人纷纷在汀州城设店铺开店经商,手工业作坊大量涌现,商行、店铺鳞次栉比,使汀江边上形成了庞大的水东市。

  济川桥(俗称水东桥)上一派繁忙,商店、作坊、民居“列肆两旁,日夕阛阓”。城内万商云集,人口剧增。

  每天行驶在汀江上的货船,有“上河三千,下河八百”之称,汀州的经济,接山连海,成为闽粤赣边物资集散重镇,出现了异常繁荣的景象。

  宋《临汀志》称:汀州城“阛阓繁埠,不减江浙中州”。

  汀江航运,对接海上丝路

  古代,广东潮汕的海上运输十分发达,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港口之一,航线北通福建、台湾等地,南达广州、东南亚各国。

  汀州商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规模从事转口贸易。

  汀江航运不仅使闽西的土特产品成为海上丝路的主要产品,还辐射到了江西赣南,赣南十八县的许多土特产品也源源不断汇集到汀州古城,通过汀江运输出口海外。

  至明清,汀江流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闽西地区农业得到发展,再加上闽西地区是福建重要的林区,竹木资源丰富,手工造纸十分发达,这都为福建货物的出口,提供了充足的货源。

  例如中国手工造纸的名牌产品长汀玉扣纸,由汀州客家商人通过汀江航运到潮汕、然后海运到广州,再从广州销往港台及世界各国。汀州客家纸商因此成为在广东红极一时的福建汀州纸业商帮。

  南山瓷器的外销曾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关注。在他所著的《东方见闻录》中,特别记载,“汀州瓷器向海外输出,是从汀州经过韩江运到汕头,现在普通叫作‘汕头器’”。这就是说,汀州生产的瓷器经汕头销往海外,统称为“汕头器”。

  在汀州航运中颇为智慧的是木材的水运。汀州山区森林茂密,盛产杉、松、樟等树木和其他杂木,长汀县和宁化县素有“木头县”之称。

  汀州客家商人以汀江水运为主,扎木排放流木材。他们大多利用春潮水涨之机,从各地林区沿小溪流放,如“小河赶羊”般将木材集中到汀江河边的集散地。

  昔日长汀的南寨、三洲、水口、羊牯等汀江沿岸都是主要的木材集中区。木材扎成大木排,由放排工人将木排放流至潮州、汕头。潮汕木材商收购后,再通过海上运输转运至广州、佛山一带销售。

  除此之外,福建、赣南的粮食、大豆、油料、毛竹、棉麻、靛青等也通过汀江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到世界各地。

  汀江航运也成为福建进口商品的主要通道之一,一些洋货,如煤油、火柴、布匹、铁钉、西药、食糖、海产品等,通过汀江这条水上大通道,进入福建广阔的闽西地区以及江西赣南地区。

  这一时期,汀江成为福建与广东商贸往来的交通大动脉,是闽粤赣边客家地区人民赖以生存的“黄金水上运输线”。

  清苏州织造胡凤翬也惊奇地发现,汀州一府“贸迁有无,遨游斯地者,不下数千百人”。这条闽粤贸易大通道,在古代不同时期兴起、繁盛,构成了福建古代开放格局的生动写照。

  地处万山之中的汀州古城,奇迹般地成为福建省古代六大转口贸易中心之一,从山区走向海洋,走向世界。

  航运的发展,使木船需求量及船工数量急剧增加,汀江沿岸许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离田下水成为船工。

  据调查,仅在长汀县境内的汀江沿岸,就有30余个村庄的农民从事撑船谋生。

  民国时期,长汀县有2000余艘木船,有船工5000余人。长年在码头上搬运货物的码头工人达数千人。而间接从事的纸业加工、伐木工、放排工、挑夫等达到数万人。

  汀江航运成为沿江农民养家糊口、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给汀江流域的客家人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同时,汀江运输也为我国赚取了大量的经济利益,为纾解当时我国的经济困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根据有关资料记述,“鸦片战争后,从汀江进入海上的对外贸易总金额每年在数百万两白银以上。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大量的‘光洋’‘鹰洋’流入我国。这对解决当时我国的‘银荒’,满足国内市场对银币的需求,活跃商业资本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山海相连,传播闽西文化

  入宋以来,随着汀江航运的蓬勃发展,汀州文化教育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势,汀州城里的书院多达14座。

  始建于南宋的卧龙书院,是史籍记载汀州最早的书院,朱熹、王阳明等历代大儒都曾在此讲学。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汀州籍士人取得进士功名的有309名,取得举人功名的有1752名。

  汀州古城人文昌盛,具有客家特色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古汀州成为闽西的经济文化中心。

  汀江的意义,远不止海上运输,它给汀江流域乃至福建及中国东南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都有重要影响。

  从遍布丝绸之路关键出海口城市的“汀州会馆”,可见一斑。

  明清时期,汀州客家商人就在海上丝绸之路关键港口城市如福州,广东潮州,上海,浙江嘉兴,台湾淡水,马来西亚滨城等地设立“汀州会馆”。

  作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路门户,福州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5个通商口岸之一。汀州客家商人十分重视福州的巨大市场作用,他们在福州台江、鼓楼南门、鼓楼塔巷兴建了三座“汀州会馆”。在同一城市中建设三座来自同一地方的会馆,这一现象在其他会馆中是极为罕见的。这充分说明当年汀州客家商人庞大的队伍,以及海上丝路商业贸易的繁荣。

  这些“汀州会馆”在服务于海上丝绸之路商品交易之外,还起到了传播福建文化、客家文化的重要作用。分布于海内外的“汀州会馆”,为当地带去了富有闽西特色的客家文化、妈祖文化和闽西风土人情。

  汀江航运连山接海,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使汀州保持了700余年的繁荣,这是福建古代商人利用海洋发展经济的一个杰出范例。

  福建客家商人依靠海上丝绸之路,书写了一部古代福建商业贸易通江达海走向世界的辉煌历史。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