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碧波轻拂,扁舟如画,展岱仙风华。岱仙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水口镇,四周青山掩映,环湖景致宜人,野生动物栖息其间,自然生态画卷迷人。
岱仙湖依托涌口水库而建,总面积35平方公里,库区总库容1660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5.7亿立方米,2008年荣获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称号,2023年入选第三批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近年来,德化县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途径,深挖山水人文元素,打造文旅新业态,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与库区移民后扶示范区,擘画一幅“水美人和”的生态图景,让水利风景区成为德化县的一张璀璨名片。
河湖长制促长治 青山碧水唱和鸣
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保护江河湖泊,关乎民生福祉。为打造岱仙湖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德化县全力推进河长制标准化建设工作,建立了镇、村两级河长制体系,大力开展河湖环境整治工作,持续擦亮“岱仙湖国家水利风景区”这张名片,推动“河湖长制”迈向“河湖长治”。
“水口镇是革命老区,涵盖了岱仙湖、岱仙瀑、漂流和温泉景区等四个区域,形成了‘一水带四区’的景观组合。”德化县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道,依托这些丰富的红色和自然资源,德化县巧妙融合山水、红绿旅游与特色品牌,打造集红色教育、生态保护于一体的河长制办公室。该办公室不仅是管护河湖的联络点和前哨岗,更是群众参与治水护河的议事堂、监督河湖长效管护的“千里眼”,形成了“群防群治、共同管护”的良好局面。
“我们在全省范围内首创以购买服务方式向社会聘用专业河道督导员,并配备无人机等日常巡查设备,提升河长制工作的社会监督管理成效。”德化县河长办负责人表示,2018年,德化县正式建立“双河长”制度,开展河湖环境整治工作,岱仙湖水质持续稳定向好,流域水质从Ⅱ类提升到Ⅰ类,实现了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华丽转身。
依托河湖长制,岱仙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多方资源,将水生态治理、水景观打造与水文化、旅游开发等相融合,为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提供有力支撑。投资5000多万元实施多个生态治理项目,2023年对岱仙湖投放了130万余尾本地鱼苗,以鱼养水,保护库区水生态,实现水质提升、面源治理、生物多样性提高、水土保持等多方面效益,确保水质达标、岸绿景美。同时,建立界河联动机制,建设“智能化管理平台”,依托“视频监控+入侵AI”,实现智能预警预报,人防技防有机融合,让河湖管护插上数字“翅膀”。
绿色经济扬帆起 水乡振兴谱华章
守护水生态,做足水文章。岱仙湖积极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水上运动、湖泊康养、生态康养、休闲观光、夜经济等绿色水经济新业态。实施旅游综合配套提升项目,盘活环岱仙湖闲置房屋,通过对闲置房屋进行统一规划改造,将散乱的民宿串点成线,打造环岱仙湖高端民宿带,形成景区、库区、镇区和乡村等旅游业态共融发展的崭新格局。
岱仙湖还依托中共福建省委(坂里)旧址,丰富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内涵,建设红船渡口,打造一条红色教育路线,并与多个红色研学点有效串联,形成一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水利风景文化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在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中找到共赢点,让风景变“钱”景,水口镇以岱仙湖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基础,扶持培育规模化、特色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发展以黄花远志、台湾榕、黄精、铁皮石斛、金线莲、杜仲、皂角刺等名贵林下中草药为主的林下种植产业,并与厦门大学医学院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引进药膳人才,为农家乐、民宿提供180多个药膳秘方,推出药膳美食伴手礼,培育“福味水口·药膳养生”美食品牌,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走出一条以水利助推红色旅游、产业富民、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移民后扶新样板 库区蜕变绘福祉
漫步在水口镇湖坂村岱仙湖步道,映入眼帘的是整洁平坦的村间道路、绿树环绕的美丽村庄、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湖坂村曾是经济薄弱的水库移民村,如今借助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成立专业保洁队伍,实施夜景工程,建设移民公园,创新性打造出独具德化特色的“戴云山筑”建筑风貌,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让库区变成了景区,还吸引了外出村民回归创业。
“我们将闲置房屋、林业资源与旅游相对接,推动农业‘牵手’旅游,打造湖坂移民村现代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精品路线。”湖坂村党支部书记表示,当地积极探索库区移民后扶发展路径,依托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拥有专业合作社9家,现代农庄、农家乐、乡村民宿25家,采摘休闲观光基地3个,种植芙蓉李、铁皮石斛、黄花远志、毛竹、油茶等经济作物近万亩,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10万元,逐渐完成从“移居”向“宜居”的完美蜕变,进一步擦亮库区移民幸福底色。
推动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做好“治水”“活水”“富民”文章。岱仙湖将继续深化河湖长制,不断创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新模式,一幅幅水美人和的民生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岱仙湖正以它独有的方式,书写着绿水青山间的生态答卷,照亮乡村百姓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