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清清木兰溪,悠悠长河水。漫步木兰溪畔,碧水安澜,白鹭翩飞。被誉为莆田市的母亲河,木兰溪自戴云山脉奔涌而出,自西北向东南流经仙游县、城厢区、荔城区和涵江区,最终在三江口注入兴化湾。作为莆田市主城区,也是木兰溪重要流域地,城厢区和荔城区历史上曾饱受木兰溪水患之苦。伴随木兰溪全流域系统治理,城厢区和荔城区水环境不断改善,水生态持续向好,愈发宜居宜业。
打造“木兰溪时代”宜居宜业新城厢
地处木兰溪中下游的城厢区,水系密布,河流众多,有各级河道68条,总长约336公里。近年来,城厢区坚持高位推动,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强化整合区直部门、基层党组织、党员群众力量,不断完善“河湖长带头治、人大代表联动督、政协委员协同守、纪检监察专项巡、民间力量合力护”的多方守河护水格局,搭建涉水部门交流、专家智库合作、社会各界参政等平台,共解治水难题。
数字化赋能,让“治水”变“智水”。城厢区以数字化提升河湖管理现代化水平,精心打造“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的生态水系。据城厢区水利局副局长吴清松介绍,全区汇聚河湖数据资源10万多条,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做到一图统抓、统揽、统督、统办,形成“巡河、发现、交办、反馈”全程闭环工作流程。同时,搭建河长综合管理平台,区河长办专人跟踪巡查及办理情况,今年以来,共上报问题2236个,已办结2222个,办结率达99.4%。
依托移动客户端开展巡河,城厢区实现了“一个系统、全民参与”的智慧治水大格局。全区常态化开展每月20日的“河长日”活动,截至目前,累计巡河护河超13000人次;300多名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16条市级、区级河道挂钩,协助各级河(段)长巡河,共发出人大建议8件、政协提案5件;成立7支共400多人的巡河护河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开展公益志愿服务。今年以来,发动群众参与志愿巡河累计超1.2万人次。
紧紧围绕打造“生态河、智慧河、幸福河”目标,城厢区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全面深入推行河湖长制。延寿溪城厢段、莒溪入选2023年首批市级幸福河湖名单,河湖长制考评连续6年名列全市前茅,荣获2023年全市河湖长制正向激励县区,连续两年在全国基层河湖保护监管能力培训班上作典型经验发言。木兰溪流域入选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木兰陂获评首届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十大标杆景区,城厢区生态环境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
擦亮荔城水乡生态底色
“眼前,我们看到的就是木兰溪支流的风光,灵秀的荔林水乡已成为荔城区最美的城市名片。”日前,在荔城区北大村水上巴士上,该区水利局党支部书记郭奇雄正为20余位各级党员河长、河道专管员以及部分村干部代表开展“水上微党课”。
荔城区水系发达,河流纵横,主要河道总长497.25公里,水域面积10.98平方公里。作为木兰溪全流域系统治理的主战场之一,荔城区以“打造宜居港城,建设魅力荔城”为目标,围绕“一心、两湖、三流域”整治重点,集中提升防洪排涝体系、完善海绵城市设施、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修复河网水乡生态环境,力行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打造出一片秀美的“壶山兰水”景观和城市绿化特色的“荔林水乡”。
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容易。新形势下,传统河道管理方法不能满足复杂多变的现实需求,河道管理亟需寻找新模式。为此,荔城区建立“行政河长+企业河长+河道专管员”管河护河队伍,做好河道巡查、河岸管护、水质监测、违法监督等工作。坚持“区级河长一月一巡河”“镇级河长一周一巡河”“河道专管员每日巡河”,健全制度,促进履职尽责。据荔城区河长办主任朱金秀介绍,荔城区在全市首家创新开展河湖长制工作季度考核,推行“两单一通报”机制,有力推动了河湖问题快速处置办理,形成“周督查、月通报、季考核、年考评”的河湖长制新模式。
自2017年入围首批福建省综合治水试验县以来,荔城区依据“全域治水、综合管护”的总体思路,注重探索智慧管河新模式。率先搭建了“一个智慧水利门户、一批智慧化业务应用系统、一张水利专题图、一个水利数据中心、一张智能感知网、一套保障体系”的“6个1”智慧水务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整合水利工程、水雨情监控、河道信息等资源,推动各级河湖长及河道专管员在线管理。
在荔城区河湖智能监控调度中心,工作人员实时监测着该区河流、沟渠情况。该区通过采用“技防+人防+机防”模式,建立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河道“一张图”。河长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慧水利系统,了解所负责河道的各类情况,对症下药,及时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在去年防抗“杜苏芮”台风等工作中,通过调阅各个点位的摄像头及水位监测数据,为应对暴雨及水位暴涨提供了强有力的决策依据,保障平安度汛。
水岸协同塑造城市“宜居圈”
城厢区城港大桥两侧的治水英雄园里,350多米长的钢结构亲水栈道蜿蜒,不少市民漫步栈道,欣赏沿途景色,在花香中悠游;木兰陂公园内,游客们露营、品茶、野餐、放风筝,享受惬意时刻......
经过几代人治理,木兰溪已变害为利,造福人民。逐水而居,依水建城,不经意间,城市悄然变大变美。如今的城厢区,绿道、泗华郊野公园、木兰陂公园、绶溪公园等围绕着木兰溪布局,绿水青城、碧空蓝天、生态家园,一步一美景。据城厢区住建局负责人介绍,作为实施“兴城市”战略的主战场,城厢区近年来扎实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木兰溪为廊带,钟潭、万达南、坂头西、樟林等片区综合开发加速度,屿上、木兰铁岭等片区实现实质性建设,打造“木兰溪时代”宜居宜业新城厢。
依山滨溪向海,乘着木兰溪综合治理的春风,城厢在完善城市功能、畅通道路交通、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新的地标建筑、网红打卡点不断涌现,老城有机更新,新城扩容提质,水城交汇、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厢已然崛起。
在荔城区,随着水上巴士投入运营,“泛舟木兰、畅游水乡”的水生态旅游城市名片蔚然成型。通过推进南北洋水系系统治理,荔城区以水为线,把沿岸景点串珠成网,建成企溪、后卓溪、东郊河、和平河等4条共30公里生态景观带。以“兴城市、强产业”双轮驱动活动为抓手,着力攻坚木兰溪流域荔城段水质提升,加快建设新时代美丽荔城。
以水为带、以水为脉。荔城区在木兰溪流域综合整治工作中,让河流、岸线、景观、道路、文化遗产与城市设施自然衔接、融为一体,实现溪与城市、水与自然和谐,营造了城市水利与景观协调联动的亲水氛围。通过多元投入,做足做活做巧木兰溪“水文章”,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设施,提升土地预期价值,增强产业素质,推动发展优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坚持以群众为中心,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公共服务配套和景观,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和条件。在规划和建设中坚持文化引领,把历史、地域、民俗、自然等文化元素渗透嵌入每一个项目和环节,形成了荔城区风格独特、独具魅力的城市韵味。
悠悠木兰溪韵,款款绿水情深。人水和谐共生的特色河湖治理之路,让木兰溪再现荡漾碧波的生态底色。而在她的滋养下,幸福画卷不断铺开,城市更美、产业更旺,人民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