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精整合 快推动 强保障
永春县全力推动水利项目捆绑实施
近年来,永春县聚焦项目生成、前期推动、资金保障三个关键点,积极探索“三三”工作法,持续提高小型水利项目前期工作效率,有效承接各类资金。
一、围绕3个步骤,加强项目捆绑。聚焦项目生成,运用系统思维,精准分类整合项目,把“散、乱”小项目变成“好、优”综合型大项目。第一步统计建库。按照“上面能给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思路,及时掌握各级项目投资动向,结合县情找准切入点和对接点,积极统筹谋划储备项目。比如,按照“四大”工程类别,结合《永春县水网建设规划》编制,对县域水利工程建设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摸底调查,梳理出涵盖36个类别的水利工程潜在建设项目清单,建立项目库,为捆绑打包打好基础。第二步分类打包。依据项目的相似性与关联性,采取2种模式捆绑打包,形成4类14个大项目,总投资163.02亿元。一是同类打包:将多个体量小,且同类型或同流域项目进行捆绑打包。比如,将位于晋江东溪流域的3个中小河流项目捆绑,打包由同一家设计单位统一设计,统筹构建流域上下游防洪体系;二是关联打包:将位于不同流域,但功能用途相互补充、相互关联的项目捆绑打包。比如,将涉及城区水网建设的吴田至五一水库引水工程、周边供水工程、水环境整治工程捆绑形成永春县城区联排连调工程,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第三步补弱推优。参考省市项目库机制,建立项目退补机制,对谋划上报的项目库实施滚动管理,持续清理整合职能相近、绩效低下、定位不清、重复交叉项目,及时更新补充新、好项目,确保上报项目“最需、最优、最可行”,形成“谋划一批、筛选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滚动接续机制。
二、打通3个链条,加快推动前期。聚焦“项目设计、手续报批、要素保障”三个前期关键环节,推行灵活高效的联动协同机制,加快推动项目入库落地。一是打通“前期联审”链条。针对项目前期设计、可研等一次性通过率低问题,实行“设计联审”和“容缺办理”制度,由村、镇、部门及业主等单位一次联动审核,一次提出修改意见,并允许项目单位对一些非必要审批事项事后补齐,减少前期耗时;推行同类型项目前期“打捆”审批,通过一次审查、一次审批、一次发文,提高审批时效。比如,推行村级供水工程整镇推进“打捆”审批,将归属同一乡镇的村级供水工程打包统一论证、编制、审批,化散为整,统一标准,有效减少审批时长。二是打通“部门协同”链条。针对报批手续涉及多部门项目,由县分管领导牵头调度,畅通与发改、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的协同链条,建立起左右联动、上下连通的项目联系机制,及时掌握“要件缺漏清单”并逐一解决,尽量用最短时间完成立项、环评、土地等手续办理,提高项目入库机率。比如,在首批国债项目申报中,通过加强与发改、自然资源等部门的对接联系,调整出水库建设范围内农保地145亩,4座小型水库超前完成设计并入选国债项目库。三是打通“乡镇配套”链条。组建项目前期推进专班,抽调项目所在乡镇业务骨干到县水利局集中办公,每个项目专人负责跟进,提前衔接、落实好项目开工所需的用地、用电、用水等配套条件及征地拆迁等民事工作,做到“手续等政策、项目等资金、钱到即开工”。
三、拓展3个渠道,加大资金保障。聚焦前期经费不足问题,想方设法整合有限资源, 探索多元化筹资渠道,变单一投入为多方筹资。一是拓展“补助”渠道。积极与县财政沟通,建立重大项目预算保障制度,将列入规划的重大水利项目前期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保障县级投入;利用重大项目前期补助政策,积极争取预借,强化资金保障;出台水利项目建设奖惩考核办法,对推进有力与进度滞后的项目进行奖惩,以奖代补推动前期工作开展。二是拓展“融资”渠道。探索创新融资方式,通过项目法人招标、EPC、EOD等建设模式,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项目建设运维,补充前期资金来源。比如,在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中,引入泉州水务集团作为建设方,发挥国企资金灵活性大、融资快的优势,保证前期投入。目前,全县由企业集团承建的在建项目有16项,正在开展项目建议书和可研(预可研)前期工作的项目有36项。三是拓展“引资”渠道。实行“以内带外”引资办法,由政府内部资金主导,搭建投融资平台,通过借贷、举债等方式多方筹集项目资金。比如,先期组建永春白濑水库移民工程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将整合后纳入规划且具有一定收益的项目作为资本,与农发行对接争取项目前期贷,推动以贷促建。
(永春县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