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党史学习教育(已归档) > 党史人人讲
厅农水水电处二级调研员 黄敬光
1949年3月23日,在中共中央即将离开西柏坡之际,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著名的“赶考”命题。
临行前,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
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由此,中国共产党人正式踏上了进京赶考的道路。
这张照片2008年1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近平赴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拍摄的。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重温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讲话后,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当年新中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西柏坡‘进京赶考’。直到今天,‘两个务必’的教育还远未结束,继续‘赶考’的任务也远未结束。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都要不断地接受人民的‘考试’、执政的‘考试’,向人民和历史交出满意的答卷。”
70多年来,从毛泽东进京、中国共产党准备在全国执政,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多次重提“赶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的意识里,“赶考”这根弦一直绷得很紧,不曾松懈。 可以说,“赶考”心态、“赶考”意识已深深地注入了中国共产党的血液之中。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三个问题:
一、赶考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毛泽东当年提出的进京赶考,考的是什么?
第一考的是我们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精神会不会丢失?第二考的是我们的能力,我们打仗行,搞建设行不行?
“赶考精神”形成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史,它与中国革命精神息息相关,它是在总结其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铸就的。
(一)赶考精神的精髓:居安思危,思则有备
中外历史已经无数次的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尤其是太平盛世,维系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最重要的是有没有忧患意识。一个执政党最难做到的是居安思危,思则有备。一旦丧失了忧患意识,因为贪图享乐是人民疾苦于不顾,必然会走向人民的对立面,无论以往如何强大,最终结局只有一个——衰落直至灭亡。当年毛泽东要求全党学习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思考,并回答黄炎培的历史周期律,进京前提出不做李自成,进城后处决刘青山,张子善都是源于这种忧虑,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多次讲必须解放思想,警惕精神懈怠也是源于这一忧虑,江泽民胡锦涛提出腐败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亡党亡国,同样还是源于这一忧虑,党的十八大提出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依然存在,习近平同志提出党考仍在继续,仍然源于这一忧虑。
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因为有了居安思危、思则有备的忧患意识,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取得中国革命建设的顺利,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上,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忧患意识,事实说明只有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才能面对困难不畏惧,面对成绩不骄傲,做到忧党与强党、忧国与强国,忧民与富民三者的有机统一。
(二)赶考精神的核心:廉政勤政永不懈怠
水不流则服,官不廉则败。廉洁是为官之道,李自成之所以征战十几年却在40多天就退出了北京城,一个致病的原因就是腐化。苏共亡党亡国的教训也是如此。可见,反腐倡廉,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不贪是为官之本,勤政是为官之要,只廉不勤或只勤不廉,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都是有害的。当然廉政是勤政的前提,既廉且勤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也是为官的必备条件,只有在前进的道路上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战胜困难,一刻也不懈怠,才能书写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因为精神状态对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精神懈怠、不思进取就会错失发展机遇,甚至前功尽弃。
(三)赶考精神的本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共产党人深信这一点,所以一直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第一追求,把为民谋福作为最大的执政责任。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秉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不断探索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资源,优化党的执政环境,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讲,“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理念的最高标准。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概而言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的最高概括,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党长期执政执好政的制胜法宝。
(四)赶考精神的灵魂:忠诚履职,勇于担当
忠诚履职,勇于担当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能力。俗话说,“不患无策,只怕无心”,恪尽职守,埋头苦干,忠诚履行自己的职责,在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改革创新、整治慵懒散奢,严厉惩治腐败上,不回避,不躲闪,不推脱,不畏惧,在难题面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敢于承担难事、棘手的事、得罪人的事,特别是遇到矛盾不回避,碰到困难不退缩,面对责任敢担当,体现的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负责和共产党人应有的风范和品格。
二、为什么要弘扬“赶考”精神?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最大的考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代出考题,人民是考官,我们党是答卷人。因此,答好新时代之问、新时代之考,赶考精神依然放射着真理的光芒,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
(一)新时代弘扬赶考精神,有利于检验初心和使命树立的牢不牢
新时代,弘扬赶考精神就是要不断检验我们党的初心筑得牢不牢,延续的好不好。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团结凝聚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密码,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成功之匙。因此,必须时刻提醒每一名党员入党时的誓言,坚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的理想信念。
(二)新时代弘扬赶考精神,有利于检验纪律和规矩执行的严不严
新时代弘扬赶考精神就是要时刻不忘考纪,严格执行党的政治规矩。讲政治规矩首要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这与西柏坡时期纪律规矩建设是一脉相承的。新时代,弘扬赶考精神就是要时刻检验纪律规矩执行达不达标,合不合格。
(三)新时代弘扬赶考精神,有利于检验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观正不正
新时代弘扬赶考精神,就是要不断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观。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指出:“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征程中。‘考试’仍在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人民群众是这场考试的‘考官’,造福人民才是最大的政绩”。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事业中,中国共产党必须秉持赶考精神中人民性的政治本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人民的评判标准作为党赶考的方向。这是我们衡量党员干部政绩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唯一标尺。
(四)新时代弘扬赶考精神,有利于检验学习创新的能力强不强
新时代弘扬赶考精神,就要加强学习,提高本领,善于创新,提升综合能力。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很快,当代中国发展变化也很快,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加强学习是认识好、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唯一途径。同过去相比,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一刻不停地提高本领。只有全党本领不断提高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成真。因此,弘扬赶考精神,就是要提高学习能力,从而增强对纷繁复杂局势的驾驭能力,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五)新时代弘扬赶考精神,有利于检验“两个务必”的作风硬不硬
西柏坡是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出发地,西柏坡纪念馆作为守护赶考精神的阵地,必须强化责任担当,始终不渝地弘扬赶考精神,把西柏坡纪念馆的事情办好。做好西柏坡的事情,必须坚定不移树正气、讲规矩、谋发展。
树正气就是要树勤奋学习的正气,要大兴学习之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体系。既要学习西柏坡历史,又要学习纪律规矩,党规党纪,在西柏坡精神学深学透上下功夫;要树团结一心的正气,上下一心搞好团结,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学会借鉴,营造团结干事的氛围;要树苦干实干的正气,树立实干苦干工作作风,在事业发展中敢于担当,甘于奉献。
讲规矩就是要讲政治规矩,自觉落实“两个维护”,坚决维护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讲组织规矩,严格按照中共中央近期印发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在选拔干部,引进人才等方面认真遵照执行;要讲廉洁规矩,时刻紧绷廉洁自律底线,把工作的开展建立在廉洁干事上,建立在制度约束的基础上。
谋发展就是要在挖掘西柏坡精神内涵上谋发展;在宣传西柏坡精神上谋发展,借助今年几个重大历史节点,部门之间联动,形成合力,形成西柏坡宣传的轰动效应;在西柏坡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上谋发展,纵深研究,发挥西柏坡精神的智库作用;在西柏坡纪念馆事业做大做强上谋发展。在各个领域谋突破、谋创新,力争把西柏坡纪念馆做成全国一流的纪念馆,在各个方面做龙头。
三、如何做好新时代的农村供水“答卷”
放眼当下,2021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联系我省水利工作实际,特别是农村供水保障工作,与老百姓息息相关、是最基本最直接最大的民生。我们必须保持赶考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真正为民着想、为民谋幸福,有效推进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和赶超,做好新时代的农村供水“答卷”。
(一)始终做好贫困户饮水安全动态监测。要以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2201个贫困村为重点,巩固脱贫攻坚饮水安全成果,始终盯紧45.2万户贫困户饮水安全状况,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加强现场暗访和随机抽查,推动各地建立动态排查监测机制,发现问题立查立改,保持动态清零,保证脱贫贫困户饮水的水量、水质。
(二)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要进一步压实农村饮水安全地方人民政府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监管责任和供水单位运行管理责任,加强已建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的指导,继续推动水费收缴工作。探索和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城乡一体、三级管护”等多样性管护模式,鼓励社会各类主体参与农村供水设施管护,促进工程良性运行。
(三)着力城乡融合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1.以赶考的紧迫感,加快推进建设。重点抓好项目建设和经验推广,在今年已启动38个县(市、区)实施基础上,力争2023年底前,全省73个有农村供水任务的县(市、区),全面开工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同时水价改革等机制创新。
2.以赶考的忧患意识,规范建设运营。主要做好研究制定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技术导则和工程运行管理规程,力争年内出台,进一步提升项目标准化建设水平,推进工程管理运维规范化,强化数字化、信息化监管,实现我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
3.以考出好成绩的进取心,推进改革创新。在总结推广各地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完善投融资、统建统管等机制基础上、力求在水价改革和财政贴补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让水价真正发挥调节水资源供给、节约用水和形成良性回报机制的作用。进而真正做到城乡供水的同质、同服务。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历史伟业,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是因为在伟大革命的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弘扬“赶考”精神,做好新时代答卷,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