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厅防御与水文处四级调研员 龚继瑄

来源:厅机关党委 发布时间:2021-11-01 09:58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个表述是我们党对党的群众路线最规范、最准确、最权威、最完整的表述。

  一、识——党的群众路线的提出和形成

  第一个节点,重视群众工作的开始。党的一大上,一大党纲要求“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党的二大文件正式提出了重视群众工作的问题。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明确提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要到群众中去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

  第二个节点,“群众路线”概念的出现。1929年9月,在《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史称 “九月来信”)中,多处提到了“群众路线”。这是在党的正式文件里第一次出现“群众路线”这个概念。

  第三个节点,党的领袖对“群众路线”的首次阐发。1943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阐述。他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四个节点,党章对群众路线的首次表述。1945年6月,党的七大的党章总纲提出群众路线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党章中深入地阐述群众路线问题。重点阐述了什么是党的群众观点的问题,四个方面的系统概括,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第五个节点 党章写入了“群众路线”的概念。八大党章第一次写入了“群众路线”的概念,要求“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传统”。邓小平同志作了进一步阐发,他强调“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把群众观点和群众工作方法都统了起来,使群众路线的内涵明确了、完整了。

  第六个节点是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大会对群众路线的理论总结,指出:“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十二大党章中又加了一句“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在党的十四大党章中形成了关于群众路线的完整表述。一直到现在,我们使用的就是这个表述。

  二、看——从南水北调看群众路线

  南水北调工程贯通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从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规划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干线总长4350千米,规划调水总规模448亿立方米,相当于一条黄河的水量!

  纵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艰辛历程,始终蕴含着丰富的党的群众路线内涵,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党的群众路线特质。

  (一)建设目的是为了解决北方群众缺水之困针对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问题,1952年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就提出了南水北调构想。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正式发文,启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在此后50多年间,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党中央领导同志,用各种方式充分表达了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热忱关心、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中线工程,数次听取汇报。2014年12月12日,他就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共和国几代领导人的关心支持下,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利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等有关省份,以满足人民期盼为己任,严密组织,呕心沥血,倾力奉献,组织亿万人民用汗水、泪水乃至鲜血,谱写了沧桑巨变、感天动地的辉煌篇章,创造了不朽业绩。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之后,能够较好地解决我国北方缺水及一系列问题。这是党和政府为彻底解决华北地区人民群众生活用水、促进华北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建设的支撑是相信和依靠群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旷世宏伟工程,它的顺利建成得益于最大限度地集民智、聚民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相信并紧紧依靠群众。

  1.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丹江口水库修建前期的10年中,豫鄂两省持续广泛动员民工参战,最多时每天出动10多万人。各类革新成果层出不穷,仅研制和改造的推土车就多达5800多辆,式样有30多种。此项技术革新使土石方施工实现了车子化,大大节省了人力,加快了施工进度。

  2. 在施工时间长达8年之久的陶岔渠首工程,所挖土石方达3470多万立方米,是举世闻名的红旗渠的两倍之多。为解决超常大量的出土、运土这一难题,引丹灌渠建设者们群策群力,先后研制出土爬坡器、机械爬坡器、高级爬坡器,成功实现了向几十米高的渠顶运土;发明出踏板飞车技术,顺利解决了空车下坡的难题,使工程建设效率成倍提高。

  3. 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总干渠途中贯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穿越黄河干流及其他集流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19条。为了顺利实现自流输水,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群策群力,不断破解各种技术难题。穿黄隧道是中线工程中规模大、难题多的关键建筑物。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国内众多水利专家经多年勘测、设计、论证、比选,本着避免与黄河河势、黄河规划发生矛盾的原则,借鉴国内外的相关成功经验,最终采用盾构法施工穿黄隧道方案,使工程建设质量得到了切实保障。

  (三)建设的科学决策从群众中来工程建设大到丹江口水库兴建、总干渠开挖,小到每座桥梁、每条隧道的修建,大小决策不计其数。在每项决策过程中,从各级领导干部到水利专家无不广泛深入群众,反复调查研究,倾听群众意见,最大限度地使各项决策代表人民利益。以制定中线工程总体规划为例,从1952年开始,长江水利委员会几代技术人员持续不断对中线工程进行勘探、测量、规划、设计,1987年提出了初步规划报告,1992年提出了可研报告,1995年国家环保局审批了环评报告,1995-1998年,水利部和计委分别通过了论证审查,新世纪初长江委再次广泛征求意见对总体规划进行了修订。由于各项决策尊重人民意愿,符合人民要求,也就使中线工程建设始终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

  (四)建设的决策到群众中去完善落实在工程建设中,党和政府通过到群众中去这一实践环节,组织动员群众实施正确决策,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群众意愿,汲取经验教训,修订完善决策,从而使群众路线得到充分贯彻。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工作,实施过程前后经历两大阶段。一期移民工作由于当时自然条件差、经济水平落后等客观因素以及缺乏工作经验的等主观原因,部分移民背井离乡,或者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生存,或者在无人区里搭棚度日,或者沦为游民难以维持生计,移民工作留下了沉痛教训。有鉴于此,新世纪二期移民过程中,党和政府认真听取群众呼声,深入进行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各类政策,做到一举圆满成功。二期移民达到不漏一人、不亡一人,确保了移民群众迁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三、行——在水利工作中践行群众路线

  (一)加强学习教育,增强宗旨意识,筑牢水利工作群众路

  线思想基础。紧紧围绕树立宗旨意识,增强群众观念,加强学习教育,强化理论武装。通过加强对党史的学习和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等活动,深刻领会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切实增强坚持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把握水利发展方向,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水忧水患水盼问题,真正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目标上造福群众。

     (二)坚持党员带头,主动积极参与,把践行群众路线融入日常工作广大水利党员、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水利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全力完善普惠共享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提高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公共产品的供给覆盖度,满足人民群众对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更高需求。

  (三)立足岗位职责,解决实际问题,力求践行群众路线取得实效广大水利党员、干部要结合工作岗位,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通过走访对话问需、协调协商问计、接触群众问效,进一步梳理充实项目清单,制定工作方案,解决水利工作中的群众急难愁盼。

  厅防御与水文处全体党员干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积极投身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在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中,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科学研判、果断决策,确保了江河安澜,保障了供水安全,最大限度减轻了水旱灾害损失。今年以来,成功防御了9次强对流、11场暴雨、5个影响台风和1个登陆台风。通过科学调度,水库拦蓄洪水31.27亿立方米,极大缓解了局部旱情,取得了水旱灾害防御的阶段性胜利。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