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清清木兰溪,悠悠母亲河。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启动木兰溪治理工程25周年。秋冬时节,记者来到福建省莆田市木兰溪畔,深入了解这位水利高质量发展“优等生”,探寻其从水患之河到安澜之河、生态之河、发展之河、幸福之河的蝶变历程。
科学治理水患的当代典范
清晨,玉湖木兰滨溪公园。老人挥舞着彩绸,优雅闲适,活力满满;身边的木兰溪蜿蜒流淌,倒映着沿岸的苍翠。动静相宜,入眼成画。
这份和谐,得益于木兰溪防洪工程的有效实施。
走进公园东侧的木兰溪治理展示馆,木兰溪流域图及洪水风险图占据了一整面墙。讲解员告诉记者,曾经,代表洪水淹没区域的淡蓝色图斑从无到有、越变越大。
“这就是民谣‘雨下仙游东西乡,水淹莆田南北洋’的模拟视觉呈现。”讲解员介绍,木兰溪上下游天然落差达784米,源短流急,下游直线距离8.7公里的河段绕了22个弯,排洪不畅,“洪涝潮三碰头”易成灾,是一条爱发“脾气”的河。
1999年10月,强台风袭击下的木兰溪洪水肆虐,莆田遭受重创。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习近平下定决心:“是考虑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的时候了!”
治理并非易事。在展示馆中部的长方形展板上,记录着当年木兰溪治理的难点:若把行洪河道裁弯取直后水流加速,河势稳定难保障;新挖河道属淤泥质土,边坡稳定性差,难以开挖成形;基础流塑状淤泥层达13米,含水率近70%,无异于在“豆腐上筑堤”。
记者了解到,木兰溪治理过程中,莆田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治水”明确要求,先后邀请多位国内水利权威专家设计模型、开展试验,结果可行才全面动工。在河道治理方面,裁弯取直、改道不改水,保留了原河道,保证了水生态系统稳定。
采取排水砂井堆载预压,提高边坡土体抗剪强度;塑料排水带呈鱼鳞状排列,加固软土地基;设计人字形护坡,有效分散水流冲击力……近两分钟的视频,展现解决“豆腐上筑堤”和软土冲刷难题采用的技术手段。
2011年,随着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的全面建成,南北洋平原21.5万亩耕地、71个村和近百万人口不再受水患困扰,木兰溪实现了“变害为利、造福人民”,成为科学治理水患的当代典范。
以水为媒增色城市内涵
走进绶溪公园,眼前是悠悠绿水、葱茏草木、小桥亭台。
绶溪旧称延寿溪,是木兰溪最大的一条支流,其流经莆田主城区的一段,因河水颜色与古代进士绶带颜色相近而得名。
坐着“水上巴士”泛舟绶溪,两岸是郁郁葱葱的荔枝林,黑鳗、赤鲤自在潜游,白鹭、青鸟立于绿波,沿途还有保存完好的古桥、古民居,让人深切感受到城市“绿心”的跳动。
“以前的绶溪片区小、散、乱、污,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变成现在这么美真不容易。”莆田市水利局工作人员感慨。
作为木兰溪全流域系统治理的重点项目,绶溪片区治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做好“水脉、绿脉、文脉”三篇文章,将河道综合整治与荔枝林保护、文化保护传承紧密结合,是生态文明和传统文化融合的示范。
从4号码头上岸,二三百米外有一座近900年历史的延寿古桥。古桥东侧,一株荔枝树,叶子翠绿,枝若蟠龙,树冠如伞。
“这是北宋状元徐铎所植,名为‘状元红’,树龄940多年,我们定期组织专家开展复壮、病虫害防治。”莆田城市园林发展集团吴晓怡说,“园中2000亩荔枝林都保护起来了,与绶溪相映成趣,重现‘荔林水乡’。”
深挖“状元”元素,重现人文高地。绶溪公园里还有高21米、代表莆田出了21位状元的“状元阁”,滋养出“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科举佳话的“状元井”,以及以正读为日景、反读为夜景的回文诗《游绶溪》为代表的“状元诗词石刻”……
如今,每天来到绶溪公园休闲娱乐的市民络绎不绝,这里已成为“刷爆”朋友圈的“网红”打卡地。
建好守好百姓的“大水缸”
溯溪而上,一路崇山峻岭,风光旖旎。透过车窗,东圳水库四个大字跃然眼前。
这座横亘在木兰溪流域的水库,是莆田的“大水缸”,为莆田50%以上的人口提供生活用水。
进入东圳事迹教育基地,落地弧幕里播放着建库纪录片,再现当年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彼时,10万人忘我奋斗,让东圳水库建设仅用时22个月完工。
走上坝顶,耳边仿佛还能听到建设者此起彼伏的号子声。远眺库区,水面波光潋滟,与两岸蜿蜒的山峦“缱绻”,与莆田城区交融。
“保水是东圳水库首要任务。”莆田市东圳水库管理局局长郑国海说,“为了守住‘大水缸’,把好‘生命线’,我们构筑了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修复、生态法治、生态科技五道防线。”
库区所在的城厢区常太镇前些年发展畜禽养殖,并逐渐成为当地主导产业,随之而来的是水污染威胁。对此,一场“大水缸保卫战”打响:拆除畜禽养殖场,搬迁保护区内房屋,退耕退果、还林还草,建设环库生态防污带,落实长效管理机制……一项项举措直击污染要害。
如今,东圳水库的水质指标由原来的Ⅲ类提升至Ⅱ类,莆田人民的“大水缸”成为木兰溪全流域系统治理的生动样板。
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木兰陂,这座跨越两朝、三易其地而建成,经历千年风雨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的水利工程,折射出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创造力。
走近拦河静卧的木兰陂,陂体状如钢琴琴键,条石上留有海水退潮后的泥沙,溪水流过层层堆叠的条石,形成细碎的浪花,白鹭在陂的下游滩地里嬉戏觅食。记者看到有不少行人经过陂体花岗岩石板穿行两岸。
“木兰陂经历过三次筑陂,存在已近千年了,现在的样子基本上就是建成时的样子。”莆田市南北洋海堤管理处主任吴荔三说,“木兰陂建成后,上引溪水灌溉,下阻海潮侵蚀。”
历经近千年,原貌仍基本保存,缘何?
记者现场看到,横截面半米见方的石柱嵌入陂基,石柱两侧凿有凹槽,再围护条石“钩锁结砌”,形成陂墩整体,两个陂墩间压有长约3米的花岗岩石块,陂墩尾部竖有2~3根小石柱加固,陂墩至下游坦水采用花岗岩条石台阶式纵向叠压铺砌,陂下布设花岗岩条石堆砌成的两大块方形护坦……独特的工程结构、砌筑技术揭开古陂挺立近千年的奥秘。
一个水利工程,跨越了近千年,它本身自然就成为了一种文化。
“我们一直注重做好木兰陂的文化挖掘、传承、利用,比如这28个木板闸门,仍然是人工用铁钩控制启闭,并定期进行刷油维护。”吴荔三介绍。细看木板闸门,供铁钩勾起的方形孔十分清晰。
建设木兰陂公园、木兰陂纪念馆、钱四娘庙,结合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保护加固木兰陂,定期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民俗活动……莆田让更多的人了解木兰陂的厚重历史和人文积淀。
青青溪水木兰陂,千载流传颂美诗。木兰陂不但是一座水利工程,更是一座前赴后继的精神丰碑,它展现的为民造福的大爱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自然和谐的人文精神,仍将延续。
溪水潺潺,欢歌未央。流出远古山林,流入现代文明,膏泽千年的木兰溪,必将为莆田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画下更美的色彩。